借势而起,喀左紫陶人的拓荒之旅
文/张松
喀左的紫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陶器生产的肇始地之一。喀左的紫砂产量巨大,且质量优良,有着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借助这一产业未来的做大做强,现为贫困县的喀左有望一跃成为辽宁地区最富裕的县。面对与宜兴紫砂产业存在的先天差距,喀左人坚信靠努力一定能够后来居上,并提出这样的口号:宜兴靠历史经验,喀左靠科技腾飞!
喀左“紫陶时代”迤逦前行
喀左位于北纬40°—45°间,南北文明在此交汇。大凌河流经喀左境内,这条古时汹涌澎湃的辽西大河孕育了这一地区的大河文明,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制陶业,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
战国时期,喀左先民用红陶和灰陶制作器皿,开始使用紫砂原料,这是喀左“紫陶时代”的开端。汉代时,喀左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除制作日常器皿外,已能生产以紫砂为胎的陶花盆、陶茶壶了。喀左黄道营子张连仲家保存一个汉代的花盆,花盆的底部三条腿,腿呈虎头形状;在喀左三台村桥南的地里,曾出土两把陶茶壶,此壶做工精细,代表了当时的烧造水平,这两把汉代的紫砂陶壶保存在喀左县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喀左黄道营子大队挖水渠搞会战时,挖出了两大卡车带有水波纹的陶罐。在喀左境内数不清的古代大小窑址旁,大小不一的陶器碎皮触目皆是。
到了辽金时期,喀左陶器多以陶碗、陶罐等生活日用品为主。在喀左南哨镇梁家营子通往建昌的公路拐弯处,曾发现辽金时期的房申店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这时,已能烧制比陶器更高一级的瓷器了。
近代,唐山人谢革廷来喀左做买卖,发现南哨制大缸的原料非常丰富,便联系大城子王贯共建缸窑。王贯投资,谢革廷提供技术,建成了东兴缸窑。制出产品后,买卖兴隆,年产大缸4000件,很快发了大财。
1936年,东兴缸窑开始筹建下院,第二年投产,起名日新缸窑。到1947年,这两个缸窑先后停产。1948年,东兴缸窑和日新缸窑由南窑村农会接管。1952年,旗政府将缸窑接收为公有,将二窑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南哨陶瓷厂。
喀左紫砂量大质优
新中国成立后,喀左制陶工艺稳步提升,至20世纪90年进入鼎盛期。
1977年,紫砂制品车间由陶瓷厂分出,单建紫砂厂。1977年至1982年,喀左紫砂产品产量由10多万件猛增到100多万件。紫砂产品的花色品种由6个增加到100多个,堆绘紫砂茶具和双沿花盆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产品销售市场由国内6个省市发展到出口17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至1999年,紫砂生产企业发展到十几家。这时期的喀左紫陶工艺产品有看盘、壁挂和造型精美的惊马、奔马,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喀左陶塑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由天然红陶土为原料加工塑造而成;一种是以紫砂为原料捏塑而成。红陶土雕塑是以陶土为原料制作的陶器,称为土陶。它适合制作大型陶器,比如盆、罐、瓶、瓦当之类器物。制作上运用雕、塑、捏、贴、打等手法,塑造成型。经过低温烧制,形成红陶塑或灰陶塑。而紫砂雕塑是以紫砂为原料制作的陶器,称为紫砂雕塑。它适合制作小型器物,比如摆件、茶宠物,等等。制作上运用雕、塑、捏、贴、刻、挖等手法。制作成型以后经过高温烧制,形成紫砂雕塑。
喀左紫砂产业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发展,首先是喀左紫砂资源储量惊人。喀左的紫砂土分布于二叠纪和寒武系地层系中,二叠纪地层以南哨镇南窑紫砂土为代表,寒武系地层以卧虎沟紫砂土为代表。在喀左全县22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有陶土资源。据探测,喀左紫砂储量竟高达10亿吨以上!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检测,喀左县的紫砂为紫色或绛紫色粉砂质叶岩及其风化物,平均含铁10%左右。其中,南哨、卧虎沟、羊角沟、大营子、甘招、公营子等地的紫砂土,品质优良,矿物质含量符合紫砂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堂到喀左考察紫砂产业后提出,喀左紫砂为上等的紫砂工艺品生产原料,足可以和宜兴紫砂土相媲美。
其次,喀左紫砂产品的确为市场所广泛需求。紫砂制品外表适合雕刻,透气性好,不施釉色,色彩天然,可塑性好。因此,用紫砂制成的花盆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栽培的花木不烂根,不掉叶,能保持土质疏松,花草树叶茂盛,花色艳丽。使用紫砂茶壶泡出的茶叶,不失原味,色味俱佳。时间一长,茶垢堆积成“山”,素有“茶山”的美称。用紫砂器皿装粮食,不易酸腐。紫砂茶具、紫砂文玩由于热传导慢,不烫手,不易磨损,经常擦拭,表面越发光泽温润,黝亮照人,深受茶家的珍爱。
另外,喀左紫砂产品拥有目前流行的“保健元素”。喀左紫砂“透气不透水”,茶叶放进去不易馊,有亮泽,含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所以,喀左紫砂壶不仅是艺术品,也是难得的保健品。有酒厂老板,一月要5万个用喀左紫砂做成的酒瓶子,喀左生产的紫砂酒瓶供不应求。商家相中的,正是喀左紫砂产品所蕴含的“绿色健康”元素。
如今,收藏热风行大江南北,而精品紫砂壶恰是目前收藏界的投资热点。所谓一克紫砂一粒金。出自一流大师之手的精品紫砂壶,价格甚至突破千万大关。紫砂大师顾景舟制作的一件紫砂壶,曾以123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成为当年紫砂壶的拍卖纪录。顾景舟制作的11套件紫砂提璧组壶,更以1782.5万元人民币成交,再创新高!
喀左紫砂人的拓荒之旅
喀左紫砂产业虽有过历史辉煌,但也因种种原因,经历了产业发展的低谷。在喀左紫砂产业酝酿脱胎换骨的转折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重振市场的拓荒之旅。
宜兴人周占群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来喀左创业已3年了。他为喀左培训了大批技术人才,他用喀左紫砂制作的“八仙过海组壶”,是收藏界公认的精品。2008年10月,在喀左县委书记刘学军的盛情邀请下,周占群率领一批陶瓷同仁远赴辽宁喀左进行投资考察,被聘为县经济顾问。2010年4月,周占群与喀左县政府正式签约,开办紫砂工艺厂,有意将祖先传下的陶艺,在北方大地发扬光大。
在朝阳地区,目前拥有“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紫砂艺人有两位。他们分别是喀左晚窑紫砂厂的白雪峰和喀左红山泥人紫砂陶艺雕塑工作室的徐明。2005年11月的一个夜晚,白雪峰烧出了“东北第一把手工紫砂壶”,续接了失传近200多年的东北手工紫砂陶器的历史。第一把手工壶的烧制成功,证明喀左紫砂,完全可以制作出高品质的壶。在反复研制手工紫砂陶器的过程中,白雪峰意外发现,他的紫砂作品在晚间烧制成功率很高,遂根据这一奇特现象把自己的企业起名为“晚窑”,寓意自己研制的手工紫砂壶“大器晚成”。
2012年7月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寻宝》栏目走进朝阳,资深鉴宝专家蔡国声对喀左晚窑的原矿紫砂“黑灯头”泥料做特此鉴定:喀左黑灯头紫砂泥料浑朴厚重,透气性强,不需添加任何色素即能形成天然水色,是塞北地区新开发的紫砂品种。若再经过艺术加工,极具收藏价值。经过鉴定,蔡国声对晚窑紫砂壶做出如下评价:“棕黄色紫砂,质细造型古拙,线条挺拔,铭纹工整,有金石味,名家作,名家铭,珠联璧合。”评价颇高。
1991年,徐明创办了“红山泥人紫砂陶艺雕塑工作室”,其间以佛教雕塑、紫砂彩塑和陶艺为主要经营项目。他创立的这个工作室的理念之一是想表现人类质朴的思想和情感,描述生活中原有的清新与惬意。同时将自己匠心独运的审美情趣注入其中,结合绿色紫砂的倡导,不断创作出紫砂陶艺新作品。在生产制作过程中,他选用无毒、无污染、无辐射的纯净泥料,遵循全手工制作陶品的原则,坚持天然质朴、艺术紫砂、文化品味、意蕴悠远的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喀左紫砂的文化品牌。
今年34的乌春雷以前是做电子产业的,事业做得很成功,但他现在却调整方向,将经营重心转向紫砂产业的宣传推广领域。乌春雷的公司于2011年成立了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被省中小企业厅命名为紫砂创业辅导孵化基地,先后与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科技局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三期紫砂技术培训班,培训紫砂艺术人才数百人。还邀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自星、孙敦秀、王庆新为喀左紫砂书写作品,为喀左紫砂注入了新的元素。
朝阳产业,亟待做大做强
喀左的紫陶产业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历史渊源,但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目前亟待做大做强。首先,仅仅将其视作单一的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是一种文化。
来喀左开发“辽青瓷”产业的宜兴刘日明大师说,紫砂这种资源并非宜兴、喀左两地所独有。据他所知,江苏的溧阳、河南的宝丰、黑龙江的伊春、吉林的桦甸、陕西的延安、辽宁的建平等地都有紫砂矿。“紫砂并不神秘,只要含有二氧化硅,均可统称为紫砂。但有紫砂,不代表有紫砂文化。紫砂文化之所以能在宜兴、喀左南北两地兴盛起来,根源在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刘日明点评道。对提高喀左紫砂产品附加值的迫切需求,喀左县科技局局长秦玉华认为,没有人才,一切都是虚谈,“无大师级别,提升喀左紫砂产品的附加值,达不到!”
此外,喀左紫砂产业虽有长足发展,却还存在高质量人才匮乏、产能不足等劣势。投资紫砂产业的喀左人徐振海表示,紫砂是“富贵土”、“软黄金”,一旦紫砂产业在喀左搞成,现在身为贫困县的喀左将彻底脱胎换骨,一跃成为辽宁“最富裕的县”!虽然这个产业的发展在现实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但要看到前景,看到未来的财富。到2015年前,他将加大对紫砂产业的投入,投资将达到1500万!
为加速喀左紫砂产业的飞跃,喀左准备落实如下方针措施:1.用3—5年,打造百亿紫砂产业。如果有20家紫砂企业投入运营,每家企业可雇2000人做工,那就解决了2万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已有企业准备投资10个亿,用喀左的紫砂土做外墙砖,将喀左建成外墙保温材料的生产基地。在同样盛产紫砂土的宜兴,仅生产建筑产业所用的琉璃瓦,产值就高达80亿—100亿元!2.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紫砂工艺园区,为园区其它产业做铺垫。3.落实引进人才的8条政策。4.和大连工业大学、鲁美合作,尽快缩短与宜兴的人才差距。到2013年底,喀左的紫砂产业力争形成20亿元的生产规模!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熙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