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做故事儿(时春华)

摘要:风有风的故事,雨有雨的故事,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却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彩。我的母亲是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普通乡村农妇,在她眼里,生活中的故事,不,准确应该读作故事儿,可招人稀罕着呢。

做故事儿

文/时春华

  风有风的故事,雨有雨的故事,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却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彩。我的母亲是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普通乡村农妇,在她眼里,生活中的故事,不,准确应该读作故事儿,可招人稀罕着呢。

  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没上过学前班,孩子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哄大的,或是大的哄着小的,只要哄着孩子不哭就行。都说小孩子“三翻六坐八爬”,除了自然成长规律,母亲其实是有一些教育行为在里面的,比如:弟弟妹妹出生不久,母亲就在房梁上拴个气球,用嘴吹跑或用手摇晃来吸引小弟小妹的注意力;三四个月的光景上,把拨浪鼓摇响,逗引着小弟小妹翻身来够,拿着他们的小手教他们逗逗飞,让他们缩脖龇牙的“狠”一个,当小弟小妹一骨碌翻过身来的时候,当他们自己能坐稳的时候,当他们会向前爬的时候,当他们颤颤巍巍站住的时候,当他们迈出一条腿学会迈步的时候,当他们做各种有趣的表情的时候,母亲惊喜得像个小孩子,赶紧招呼父亲来看看,来见证一下,自己的孩子会“做故事儿”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这故事儿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家里的菜园也有故事儿。雨后,我听见了母亲惊喜的叫喊:“快看哪!”我以为天边出现了彩虹,或是菜叶上爬上了蜗牛,急匆匆跑出去,却见母亲蹲在菜畦边上看她的西葫芦秧,西葫芦做故事儿了,嫩嫩的小瓜藏在花丛里,相继的,我们又看见了黄瓜的故事儿,豆角的故事儿等等等等,不过,黄瓜的故事儿有影,这家伙顶花来的,豆角的故事儿刚刚有型母亲就喜形于色,那时候,豆角的蔓刚刚自己盘曲着爬上架母亲就已经高兴得不得了,这种喜悦,就跟小弟小妹刚刚拔橛还没学会稳稳站立一样 。母亲说:“早晚的事,现在有苗头了。”那份笃定的坚信不容置疑,那份心底里的喜欢也不容置疑。

  母亲是属于土地属于田野的,从青苗绿垄之后几乎每天都要上山,每每从山上回来,都要带着点惊喜,今天“绿豆做故事儿了”,明天“高粱做故事儿了”,后天“玉米做故事儿了”,隔几天“谷子做故事儿了 ”,甚至她跟我们还说过“地瓜做故事儿了”,那些表面上能一眼看出来的好说,这地瓜做故事儿母亲怎么知道的?难道她挖了?母亲是个爱惜庄稼的人,她才不会呢,母亲说,她是码着地瓜秧用手抠下去看见的。母亲向我们汇报庄稼做故事儿,我们听与不听,是不是随声附和表示惊喜,母亲都不在乎,向我们说这些,是她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现在想起来,那就是母亲在践行把自己的快乐与人分享就会有双倍的快乐这个哲理,庄稼做故事儿了,就有了丰收的盼望,母亲怎能不快乐呢?

  现在的孩子们多多少少都有些文化,他们能用精准的词,不同的词来描述人和物的成长 ,比如孩子挤眉弄眼,比如豆角开花,比如杏子坐果,比如禾苗秀穗,比如谷子晒米,母亲却还是用一个词“做故事儿”来描述这一切,孩子们蒙圈了,我懂,父母懂,他们那个岁数的人都懂,其实母亲的这一个词是极其丰富的,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意义,母亲总说自己没文化,我觉得不是,母亲口里的文化我们远不能及。

  我从没有研究过汉语言文学,但是我以自己粗浅的文化去理解母亲常挂在嘴边的那个词“做故事儿”,这“故事儿”里不仅有母亲对存在着的生命的一种呵护、喜爱,更有她对生活的一种深深的满足,对丰收的一种深切的等待和盼望。

(本文部分内容为辽西方言)

小链接
  时春华,女,1992年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2012年起,开始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并陆续加入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辽宁省辽海散文协会等文学组织。所撰写的散文、故事以农村题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文贯穿知足与感恩,语言朴实接地气。几年来,在《川州文艺》等刊物上和《今日朝阳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文章500多篇。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有专版《朝花夕拾》。

[责任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